日用化工废水因其高有机物、高盐分和复杂成分,处理难度大,但同时也蕴含着可观的资源化潜力。实现其资源化利用,是推动行业绿色转型、降低运营成本的关键。主要途径包括:
1. 中水回用(水资源回收)
这是直接、普遍的资源化方式。
回用途径:将处理达标后的废水,经深度处理(如超滤UF+反渗透RO)后,回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冲洗、地面清洁、循环冷却水补充水,或厂区的绿化灌溉、道路喷洒等。
技术要点:核心在于深度处理单元。RO系统能有效去除盐分和残留有机物,产水水质优良。需关注膜污染问题,加强预处理(如强化气浮、砂滤)并配备完善的清洗系统。
效益:减少新鲜水取用量和废水排放量,降低水费和排污费,尤其在水资源紧张地区经济效益突出。
2. 能源回收(沼气利用)
适用于采用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废水系统。
产生过程:在UASB、IC等厌氧反应器中,微生物降解高浓度有机物(COD)会产生以甲烷(CH₄)为主的沼气。
利用方式:
直接燃烧供热:净化后的沼气可用于锅炉燃烧,为生产过程(如反应釜加热、蒸汽供应)提供热能。
发电:通过沼气发电机组(CHP)转化为电能,供厂区使用,实现“以废发电”,降低电费支出。
效益:将废水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可利用的热能或电能,实现能源自给,降低企业能源成本,减少碳排放。
3. 污泥资源化(有机质/热值利用)
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剩余污泥含有一定有机质和热值。
土地利用:经严格脱水(含水率<60%)和稳定化、无害化处理(如好氧堆肥、厌氧消化)后,达到农用或园林绿化标准的污泥,可作为有机土壤改良剂使用。
焚烧发电:对于热值较高的污泥,可送至危废焚烧厂或与生活垃圾协同焚烧,回收热能发电。
建材利用:探索将干化污泥作为原料之一,用于制砖或水泥生产(需严格评估重金属等污染物含量)。
效益:减少污泥外运处置费用和环境风险,实现固废资源化。
4. 有价值物质回收(高阶资源化)
针对特定成分的废水,可进行定向回收。
盐分回收:对于含盐量高的废水(如某些洗涤剂、化妆品生产废水),采用蒸发结晶技术,可回收工业盐(如氯化钠),实现“变废为宝”。
表面活性剂回收:在预处理阶段,通过深度氧化或吸附技术,探索回收有价值的表面活性剂单体或中间体,但技术难度和成本较高,目前多处于研究阶段。
实现资源化的关键
-
源头分质:将高浓废水与低浓废水、含盐废水与普通废水分开收集,有利于后续的处理和资源化。
-
工艺耦合:构建“预处理-生化处理-深度处理-回用/回收”的集成化工艺链,如“UASB(产沼气)+ MBR/RO(产中水)”。
-
经济性评估:资源化项目需进行详细的成本效益分析,确保回收价值大于投入成本(如RO膜更换、蒸发结晶能耗)。
-
政策支持:利用政府对中水回用、节能减排、循环经济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。
日用化工废水的资源化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,应优先推进技术成熟、经济效益显著的中水回用和沼气能源回收。在此基础上,探索污泥和盐分的资源化路径。通过科学的工艺设计和精细化管理,不仅能大幅降低处理成本,更能将“负担”转化为“资源”,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