针对日用化工废水“高浓度、成分复杂、波动大、可生化性不一”的特性,工艺选择必须遵循“源头控制、分质处理、多级协同、稳定达标”的原则,避免简单套用常规市政污水工艺。具体选择策略如下:
1. 源头分质与调节均质是前提
先实施分质分流,将高浓度设备清洗水、含油废水、实验室废液等单独收集,避免冲击。高浓废水通过计量泵缓慢排入系统。设置足够容积的调节池(建议8-24小时停留时间),并配备强力搅拌,实现水质水量的双重均化,为后续处理提供稳定进水条件。这是应对废水波动性的关键。
2. 物化预处理是保障
针对废水中油脂、悬浮物、泡沫及难降解物质,必须设置预处理单元:
隔油+气浮:对含油或乳化废水,先经隔油池去除浮油,再采用溶气气浮(DAF),投加破乳剂和混凝剂(PAC/PAM),有效去除乳化油、SS和部分COD,减轻生化系统负荷,并减少泡沫产生。
混凝沉淀:对含磷或高SS废水,通过化学混凝强化去除。
pH调节:在调节池或预处理段设置酸碱投加系统,将进水pH稳定在6-9,保护后续生化系统。
3. 生化处理是核心,需强化抗冲击能力
根据BOD₅/COD比值选择生化工艺:
可生化性好(B/C > 0.4):优先选用水解酸化 + 接触氧化或SBR(序批式活性污泥法)。水解酸化能进一步提高可生化性、均化水质;接触氧化抗冲击负荷强、运行稳定;SBR适应水量水质波动,操作灵活。
可生化性差(B/C < 0.3):必须强化预处理。可在气浮后增加水解酸化作为“缓冲器”,或将部分高浓废水与低浓水混合稀释。若仍不理想,可考虑厌氧工艺(如UASB、IC),其有机负荷高、产沼气可回收能源,但需注意对毒性物质的耐受性。
泡沫控制:在生化池设置消泡喷淋或投加消泡剂,防止泡沫堆积。
4. 深度处理用于提标或回用
若需回用或排放标准严格,生化出水需深度处理:
中水回用:采用“曝气生物滤池(BAF)→ 超滤(UF)→ 反渗透(RO)”组合。BAF进一步降解小分子有机物,UF保障RO进水水质,RO实现脱盐和深度净化。RO浓水需蒸发或委外处置。
提标排放:若COD或色度不达标,可采用“Fenton氧化”或“臭氧氧化”进行深度氧化,破坏难降解分子结构,再经沉淀或BAF后排放。
5. 污泥与废液的合规处置
处理过程产生化学污泥和剩余活性污泥,可能含有机物和重金属,需脱水后按危废管理。实验室废液必须单独收集,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理。
选择工艺时,应以分质调节为基础,气浮等物化预处理为保障,水解酸化+好氧生化为核心,形成多级屏障。对于波动大、浓度高的特点,SBR或带调节功能的组合工艺更具优势。是否采用厌氧或深度处理,需根据水质、水量、排放标准和经济性综合评估。关键在于把握废水特性,通过小试验证关键参数,选择技术成熟、运行稳定、运维简便的组合工艺,实现长期低成本稳定达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