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涂料生产过程中,废水系统可能因设备故障、操作失误、原料异常或突发高浓度排放等原因,出现水质突变、系统崩溃、出水超标等紧急情况。此时,若不及时采取应急措施,轻则影响处理效果,重则导致环保处罚。
那么,当废水系统“亮红灯”时,企业该如何快速响应、科学应对?以下是一套实用的应急处理方案。
一、识别“警报信号”:哪些情况需要应急处理?
当出现以下任一情况时,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:
-
进水COD突然飙升(如超过设计值2倍以上);
-
pH值剧烈波动(<3 或 >11),可能腐蚀设备或抑制微生物;
-
生化池泡沫剧增、污泥上浮、颜色发黑,表明系统中毒或缺氧;
-
出水浑浊、色度加深、重金属超标;
-
关键设备(如水泵、风机)故障,导致系统停运。
二、立即切断污染源:先“止血”,再“治疗”
应急处理先是控制源头,防止问题进一步扩大。
-
暂停高浓度清洗作业:如正在清洗反应釜或调漆缸,应立即停止排水;
-
关闭异常排污阀门:排查是否有含溶剂、树脂或重金属的废液误排;
-
启用事故应急池:将异常废水导入事故池暂存,避免直接冲击处理系统。
这一步至关重要,相当于“先止血”,为后续处置争取时间。
三、启动应急池或调节池:缓冲冲击负荷
如果企业设有事故应急池或大容量调节池,应立即将异常废水导入其中,与正常废水混合稀释,降低污染物浓度。
通过搅拌使水质均化;
投加石灰或酸碱,将pH调整至6~9,避免对后续系统造成腐蚀或抑制;
分批缓慢释放至处理系统,避免一次性冲击。
没有应急池的企业,应尽快改造或增设,这是应对突发情况的“安全阀”。
四、强化预处理:快速降低污染物负荷
针对高浓度或有毒废水,需临时加强预处理,减轻生化系统压力。
-
投加混凝剂(PAC+PAM):快速去除悬浮物、胶体和部分COD;
-
启用微电解或Fenton氧化:对难降解有机物进行预氧化,提高可生化性;
-
活性炭吸附:应急投加粉末活性炭,吸附有毒物质,保护微生物。
这些措施可在短时间内显著降低进水毒性,防止生化系统“瘫痪”。
五、保护生化系统:暂停进水,投加“解毒剂”
一旦发现生化池异常(如污泥沉降差、泡沫多、DO异常),应立即采取保护措施:
-
暂停进水,改为内循环运行,让微生物“休养生息”;
-
加大曝气量(在设备允许范围内),提高溶解氧,缓解中毒;
-
投加葡萄糖或营养盐:补充碳源和氮磷,帮助微生物恢复活性;
-
投加复合降解菌:引入耐毒菌种,加速系统修复。
切忌在系统未恢复时强行进水,否则可能造成性损伤。
六、启动备用设备或临时方案
如果关键设备(如风机、水泵)故障,应立即启用备用设备。若无备用,可采取临时措施:
-
使用移动式泵车抽水;
-
临时租用一体化应急处理设备(如撬装式MBR或电絮凝装置);
-
委托第三方危废单位暂存高浓废液,待系统恢复后再处理。
七、事后复盘:查明原因,完善预案
应急处理结束后,必须进行事故分析:
-
是哪种原料或操作导致水质异常?
-
哪个环节的监控不到位?
-
是否需要更新操作规程或加强员工培训?
-
并据此完善《废水处理应急预案》,明确责任人、响应流程和物资储备,做到“有备无患”。
真正的应急处理,不只是事发后的“抢救”,更是日常的预防、准备和演练。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、配备应急物资、定期开展培训,才能在危机来临时从容应对,守住环保底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