洗涤剂生产废水中污染物种类集中、浓度高、生物抑制性强,其成分直接反映产品配方与工艺特点。准确识别主要污染物,是科学设计处理工艺、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。与其他日化废水相比,洗涤剂废水以表面活性剂、无机助剂和高碱性为三大核心特征。
一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:主导有机污染物
直链烷基苯磺酸钠(LAS)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(AES)是液体及粉状洗涤剂中常用的主表活,占配方10%–30%。生产清洗废水中,LAS浓度常达100–500 mg/L,具有强起泡性、胶体稳定性及一定生物毒性。即便经稀释,低浓度LAS仍可破坏菌胶团结构,引发污泥膨胀或泡沫泛滥,是生化系统敏感的干扰因子。
二、无机助剂:高盐高碱的主要来源
为提升去污力与缓冲性能,配方中大量添加碳酸钠、硅酸钠、硫酸钠及4A沸石等无机助剂。这些物质虽不具生物毒性,但导致废水TDS普遍在4000–8000 mg/L,pH高达9–12。高碱度消耗大量酸中和成本,高盐分则通过渗透压抑制微生物代谢,尤其对硝化菌和厌氧产甲烷菌影响显著。
三、悬浮固体:无机颗粒为主
粉状洗涤剂生产过程中,未完全溶解的4A沸石、层状硅酸钠、碳酸钙、滑石粉等填料易随冲洗水进入废水,造成SS瞬时飙升,可达500–2000 mg/L。此类无机颗粒不可降解,若前端去除不,将沉积于管道、覆盖污泥表面,降低沉降性能,并增加污泥处置量。
四、有机溶剂与香精残留
乙醇、丙二醇等溶剂用于溶解香精或调节流动性,在设备清洗水中常有残留。香精多为萜烯类、酯类化合物(如芳樟醇、乙酸苄酯),结构复杂、疏水性强,生化降解缓慢,部分中间产物可能具有生态毒性,影响出水安全性。
五、微量防腐与功能性添加剂
尽管用量少(通常<0.1%),但MIT(甲基异噻唑啉酮)、CMIT等防腐剂设计初衷即为抗菌,对微生物具有强抑制性。即使废水中浓度仅0.1–1 mg/L,也可能导致硝化停滞或厌氧酸化。此外,荧光增白剂(如二苯乙烯衍生物)虽浓度低,却易造成出水色度异常,难以通过常规生化去除。
六、高泡沫与胶体稳定性
LAS与AES在水中形成稳定胶束,加之高pH环境,使废水易产生持久性白色泡沫。泡沫不仅影响观感,还会阻碍曝气池氧传质、导致二沉池跑泥,甚至溢出池体造成二次污染。这种物理性干扰常被低估,实则严重影响运行稳定性。
七、水质波动剧烈,冲击负荷大
洗涤剂生产多为间歇式,设备清洗阶段排水集中、污染物浓度高,而日常冲洗水则相对清洁。这种“脉冲式”排放模式导致COD、LAS、pH等指标在数小时内剧烈波动,若无有效调节,易造成生化系统负荷骤变甚至崩溃。
洗涤剂废水的污染特性并非单一指标超标,而是高表面活性剂、高碱、高盐、潜在毒性与强波动性的复合体现。其治理难点在于多重胁迫因子的协同作用——表面活性剂抑制微生物,高碱高盐削弱活性,无机颗粒干扰沉降,微量添加剂放大风险。唯有识别这些主要污染物及其行为特征,才能构建针对性强、韧性足的处理体系,真正实现效率高、稳定、合规排放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