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化废水处理流程中,深度处理是确保出水稳定达标、满足回用或严苛排放标准的关键环节。然而,由于前端生化出水中仍残留难降解有机物、色度、微量表面活性剂及盐分,深度处理常面临效率不稳定、运行成本高、设备易损等问题。厘清这些典型症结,有助于科学选型与运维。
一、难降解有机物去除率低
生化尾水中常含有未完全矿化的香精代谢产物、硅氧烷衍生物、防腐剂残留等小分子性有机物,传统混凝或普通氧化对其去除效果有限。若仅依赖单一工艺(如单纯加PAC),COD难以进一步下降,甚至出现“投药量大、效果差”的窘境。此类物质结构稳定,需针对性采用深度氧化或吸附技术才能有效削减。
二、色度反复或出水发黄
日化废水中部分染料、氧化副产物或铁锰络合物在生化阶段未被分解,进入深度处理后易形成胶体态显色物质。常规混凝对这类溶解性色度去除率低,且pH波动易导致色度反弹。更棘手的是,某些芬顿反应若控制不当,过量Fe²⁺残留反而使出水呈淡黄色,造成“越处理越黄”的假象。
三、膜系统污染与通量衰减快
若采用MBR或后续超滤/反渗透进行回用,膜污染是一大痛点。生化出水中残留的LAS、蛋白质、多糖等易在膜表面形成凝胶层,导致跨膜压差快速上升、产水量骤降。即使前端设有砂滤或保安过滤,微量胶体和有机物仍会缓慢累积,清洗周期短、恢复率低,大幅增加运维成本与停机风险。
四、深度氧化运行成本高且副产物风险
芬顿、臭氧或UV/H₂O₂等深度氧化虽能有效降解难降解物,但药剂消耗大、电耗高。更需警惕的是,不完全氧化可能生成毒性更高的中间产物(如醛类、羧酸类),反而增加生态风险。此外,芬顿产生的铁泥若未妥善处置,易造成二次污染;臭氧尾气若未分解,存在安全与健康隐患。
五、盐分累积影响回用可行性
日化配方中大量使用无机盐(如NaCl、Na₂SO₄),经前端处理后几乎全部留存于水中。深度处理若仅关注COD与色度,忽视TDS控制,出水虽“清澈”却无法回用。尤其当采用反渗透时,浓水侧盐分浓缩倍数高,易结垢堵塞,且高盐浓水处置难度大、成本高,成为回用瓶颈。
六、工艺组合缺乏协同性
部分项目盲目堆砌“混凝+芬顿+活性炭”等多级单元,但各环节参数未联动优化。例如,芬顿后未充分调节pH即进入活性炭吸附,导致铁离子堵塞炭孔;或臭氧氧化后未及时脱气,影响后续生物活性炭效能。工艺之间“各自为战”,不仅浪费资源,还可能相互干扰。
七、自动化程度不足,调控滞后
深度处理对水质波动较为敏感,但许多系统仍依赖人工投药与经验判断。进水COD或色度突变时,无法及时调整氧化剂或混凝剂剂量,导致出水超标或药剂浪费。缺乏在线监测(如UV₂₅₄、TOC)与反馈控制,使系统始终处于“被动应对”状态。
日化废水深度处理的难点,不在技术缺失,而在匹配与系统集成。唯有基于水质特征选择适宜工艺,强化单元间协同,控制副产物风险,并辅以智能调控,方能在保障出水品质的同时,实现经济、安全、可持续的运行目标。真正的深度处理,是“精”而非“多”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