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化废水经生化处理后,虽大部分有机物已被降解,但出水中仍常含有难降解小分子、残留色度、微量表面活性剂及盐分,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或回用标准。深度处理作为后一道屏障,需针对这些“顽固污染物”采取效率高、可控的技术手段。以下是当前工程中较为成熟且适用的几类主流方法。
一、深度氧化技术:破解难降解有机物
芬顿氧化(Fe²⁺/H₂O₂)、臭氧氧化(O₃)及其组合工艺(如O₃/UV、Fenton-混凝)是处理日化废水中香精代谢物、防腐剂残留等难降解有机物的有效手段。芬顿反应在酸性条件下生成强氧化性羟基自由基,可快速矿化多数芳香族与杂环化合物;臭氧则对不饱和键和发色基团具有高选择性,兼具脱色与杀菌功能。实际应用中常将二者耦合,以提升氧化效率并降低药剂消耗。
二、吸附法:去除色度与微量污染物
活性炭(颗粒或粉末)因其巨大比表面积和丰富孔隙结构,能有效吸附残留LAS、染料、酚类及部分COD。对于水质波动较大的日化废水,PAC(粉末活性炭)投加灵活,可与混凝协同使用;GAC(颗粒活性炭)则适用于稳定工况下的连续过滤。近年来,改性生物炭、树脂吸附剂也逐步应用于特定污染物(如硅氧烷)的选择性去除,再生性能更优。
三、膜分离技术:实现高品质出水
超滤(UF)可截留大分子胶体与悬浮物,保障后续反渗透(RO)进水水质;RO则能去除溶解性有机物、离子及色度,产水可达回用标准。在日化园区或高标准排放场景中,“UF+RO”双膜工艺已成为主流。需注意的是,膜系统对前端预处理要求高,必须严格控制SDI、油类及LAS浓度,否则易引发不可逆污染。
四、电化学氧化:低污泥产率的新兴选择
电催化氧化利用阳直接或间接产生强氧化物质(如·OH、ClO⁻),可在常温常压下降解有机物,且几乎不产生化学污泥。特别适用于含氯离子的日化废水(可原位生成次氯酸盐增强氧化)。尽管电耗较高,但其自动化程度高、占地小,在中小水量或高附加值产品废水处理中展现出应用潜力。
五、生物强化深度处理:经济可持续路径
曝气生物滤池(BAF)或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(MBBR)通过富集专性降解菌群,可进一步去除生化尾水中可慢速降解的有机物。若前端出水B/C比仍大于0.2,此类工艺成本低、运行稳,适合对COD要求不严苛的场景。配合前置水解酸化,还可提升整体碳源利用效率。
六、组合工艺:协同增效成主流趋势
单一技术往往难以兼顾效率、成本与稳定性。当前工程实践更倾向“氧化+吸附”“混凝+BAF”“臭氧+生物活性炭(BAC)”等组合模式。例如,臭氧将大分子断链为小分子后,BAC中的微生物可将其矿化,既降低活性炭饱和速率,又避免中间产物累积。合理设计工艺衔接点(如pH调节、脱气、沉淀),是发挥协同效应的关键。
日化废水深度处理方法的选择,应基于出水目标、水质特征与经济性综合判断。没有“技术”,只有“匹配”。未来趋势在于低能耗、少药剂、易运维的集成化方案——在保障水质安全的同时,实现环境效益与运行成本的平衡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