预处理是日化废水治理的首道防线,其效果直接决定后续生化系统的稳定性与整体处理效率。然而,在实际运行中,诸多认知偏差与操作不当常导致预处理功能失效,甚至引发系统性故障。识别并规避这些常见误区,是保障治理成效的基础。
一、过度依赖化学混凝,忽视物理分离
许多企业将混凝沉淀视为手段,无论水质如何均优先投加大量絮凝剂。这种“药剂依赖”思维不仅推高运行成本,还带来严重副作用。过量投药易产生大量疏松、难脱水的化学污泥,增加处置负担;残留的铝盐或铁离子可能抑制后续微生物活性;且对溶解性有机物(如LAS)去除效果有限。正确做法应优先采用气浮、筛滤等物理方法去除悬浮物与油脂,仅在必要时辅以混凝,实现“物理为主、化学为辅”的经济模式。
二、混淆调节池功能,弱化均质作用
调节池的核心功能是均衡水质水量,但常被误用为简单暂存池。若缺乏强力搅拌或空气扰动,废水在池内自然分层,重污染物沉底,轻油污上浮,无法实现真正混合。当高浓度废水集中排出时,仍会对后续系统造成冲击。此外,部分企业为腾出空间堆放杂物而缩小有效容积,导致停留时间不足。应确保调节池具备足够水力停留时间(通常8-12小时)与强制混合能力,使其真正发挥“削峰填谷”的缓冲作用。
三、气浮运行参数失当,影响分离效率
溶气气浮(DAF)是处理含油、高LAS废水的有效手段,但运行不当则效果大打折扣。常见问题包括:溶气罐压力不足,导致微气泡生成不充分;释放器堵塞未及时清理,影响气泡分布;刮渣频率过低,浮渣长期滞留会重新破碎下沉。更关键的是,pH未调整至理想范围(通常6.5-7.5),影响药剂效能与气泡稳定性。应根据进水特性动态优化药剂投加量、回流比与运行压力,确保气浮单元始终处于理想工作状态。
四、忽视前段除油,加重系统负荷
含油废水若未在源头或前段有效去除,将对全流程造成连锁影响。油脂进入生化池会覆盖生物膜或污泥表面,阻碍氧气传递,导致DO异常下降;在MBR系统中易造成膜污染,缩短清洗周期;在厌氧反应器内则形成浮渣层,影响沼气释放。部分企业寄望于生化过程“自然降解”,殊不知油脂降解速率慢,长期积累终将引发故障。须设置隔油池或强化气浮,将动植物油控制在合理水平。
五、清池维护缺失,埋藏运行隐患
预处理设施长期运行后,池底会沉积砂砾、无机盐,池壁附着生物膜或结垢,若不定期清淤与检修,将严重影响处理效率。例如,沉淀池积泥减少有效容积,降低沉降效果;气浮释放器堵塞导致布气不均;管道阀门锈蚀可能引发泄漏或失控。然而,许多企业为维持生产连续性而推迟维护,导致设备性能衰减甚至突发故障。应制定科学的停运检修计划,确保关键单元定期“体检”与保养。
六、在线监测缺位,调控缺乏依据
预处理效果需实时监控,但部分项目仅依赖人工取样,频次低、滞后性强。缺少pH、COD、SS等在线仪表,操作人员难以及时发现水质突变或药剂失效,往往在后续系统出现异常后才被动应对。应逐步配置关键参数的在线监测设备,实现数据驱动的调控。
预处理虽处于流程前端,却深刻影响全局。避免上述误区,需摒弃经验主义,回归工艺本质,强化科学管理与精细运维,方能为后续处理筑牢根基,实现稳定、效率高、低成本的长效运行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