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用化工生产废水来源复杂,主要产生于产品制造、设备清洗、原料处理及辅助工序等环节,其水质水量波动大,有机物浓度高,成分多样。以下按生产流程对主要废水来源进行分析:
1. 产品合成与配制过程
这是废水产生的核心环节。在牙膏、洗涤剂、化妆品、护肤品等产品的合成、乳化、混合、均质过程中,会残留大量未反应的原料、中间产物和终产品。例如,表面活性剂(如LAS、AES)、油脂、醇类、香精、色素、防腐剂等物质随清洗水排出,形成高浓度有机废水。乳化过程使用的乳化剂和稳定剂也增加了废水的处理难度。该类废水通常COD(化学需氧量)高,BOD₅(生化需氧量)也较高,可生化性相对较好,但若含难降解添加剂,则B/C比可能偏低。
2. 设备与容器清洗废水
生产设备(如反应釜、搅拌罐、乳化机、灌装机)、管道、储罐、包装容器等在批次更换、停产检修或日常维护时需进行清洗。清洗过程产生间歇性高浓度废水,其特点是污染物浓度高、水量波动大。废水中含有大量残留的半成品、成品及清洗剂(如碱液、溶剂),COD可高达数万mg/L。此类废水若不加以控制,直接排入系统会造成严重冲击,影响生化系统稳定性。通常需单独收集,通过调节池均质后缓慢进入处理系统。
3. 原料储存与输送环节
原料仓库、装卸区及输送管道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泄漏或需定期冲洗。特别是液体原料(如甘油、丙二醇、乙醇、酸碱溶液)的储存罐清洗水,可能含有高浓度有机物或强酸强碱,导致废水pH异常,对处理系统造成腐蚀或抑制微生物活性。此外,粉末原料(如碳酸钙、二氧化硅)的输送若采用水力冲洗,会产生含高悬浮物(SS)的废水。
4. 产品灌装与包装过程
灌装线溢出、滴漏、溅洒以及包装容器(瓶、管、罐)的预清洗或冲洗会产生废水。这类废水污染物浓度相对较低,但水量较大,且可能含有表面活性剂、香精等成分。若包装材料为塑料或金属,清洗过程可能使用脱脂剂或酸洗液,引入油类或金属离子污染。
5. 实验室与质检废水
研发和质量控制实验室在进行产品检测、配方试验、仪器清洗时会产生少量但成分复杂的废水。可能含有高浓度的特定化学物质、重金属(如铅、汞,尽管已禁用但需警惕)、有机溶剂及标准溶液。虽然水量小,但毒性强、成分不明,若混入主系统可能抑制微生物,应作为危险废物单独收集处理。
6. 地面与厂区冲洗水
生产车间、仓库、装卸区的地面冲洗会产生含油污、粉尘、残留化学品的废水。若厂区雨污分流不,初期雨水也可能携带污染物进入废水系统。此类废水污染物浓度较低,但SS较高,通常作为低浓度废水进入系统。
7. 生活污水
厂区员工产生的生活污水(如厕所、食堂、淋浴)也纳入废水处理系统,其特点是有机物浓度适中,可生化性好,但需注意与生产废水混合后的总体负荷。
日用化工废水主要来源于产品配制、设备清洗、原料处理、包装灌装、实验室操作及厂区清洁等环节。其中,设备清洗水和合成配制废水是COD的主要贡献者,浓度高、冲击性强;原料输送和实验室废水可能引入pH异常或毒性物质;包装和地面冲洗水则贡献了较大的水量和SS。总体呈现有机物含量高、成分复杂、水质水量波动大、可生化性差异大的特点。因此,处理前必须实施分质分流,将高浓废水、含毒废水与低浓废水分开收集,通过调节均质、预处理(如气浮、混凝)后再进入主体处理工艺,是实现稳定达标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