洗涤剂废水预处理是保障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。然而,许多企业虽已配置基础工艺,却因流程设计粗放、控制滞后或缺乏协同,导致药剂浪费、污泥难处置、泡沫反复等问题。真正的优化,不是简单增加设备,而是通过识别瓶颈、强化过程控制与系统集成,实现“减量、提效、降本”三位一体。
一、源头分质,减少无效处理负荷
将高浓清洗水(含高LAS、高碱)、含粉体冲洗水与低污染地面水严格分流。仅对高风险废水实施混凝气浮等高成本预处理,普通冲洗水可简化为沉淀或直接进入调节池。某企业通过车间排水口增设三通切换阀,实现分质收集后,预处理药剂消耗降低35%,浮渣产量减少近一半。
二、强化调节池功能,提升均质能力
调节池不仅是缓冲单元,更是稳定进水的核心。应确保容积不低于日均高浓废水量的50%,并采用潜水推流器实现全池混合,避免局部高浓度区。对于脉冲式排水,可设置液位分段控制:低液位时小流量输送,高液位时启动备用泵,平抑水质水量波动。
三、控制混凝与pH回调
PAC、PAM及酸的投加应基于实时水质动态调整。部署在线浊度或ORP传感器联动计量泵,实现按需加药。例如,当进水浊度突增时自动提升PAC剂量,pH超限时启动稀硫酸投加。定期开展烧杯试验,确定不同批次废水的理想药剂配比,避免“一刀切”式投加造成浪费或效果不足。
四、优化气浮运行参数,提升分离效率
溶气压力应稳定在0.35–0.45 MPa,回流比控制在20%–30%,确保微气泡均匀生成。刮沫机宜连续运行,并设置浮渣厚度感应器,避免堆积过厚影响上浮效果。定期清洗溶气释放器,防止碳酸钙或硅垢堵塞,维持长期运行。
五、引入智能监控与预警机制
通过PLC系统集成pH、液位、加药量、泡沫图像等数据,建立运行健康度模型。当LAS趋势上升或泡沫层异常增厚时,系统自动预警并建议调整参数。
六、污泥减量与合规管理同步推进
优化混凝条件(如选用高分子量PAM、控制慢搅时间),提升浮渣密实度,降低脱水后含水率。同时,定期检测污泥中LAS残留,明确其固废属性,避免按危废处置造成成本激增。探索与建材企业合作,评估无机填料资源化利用可能性。
七、预留工艺弹性与升级接口
在气浮出水端设置旁通管,便于未来接入臭氧氧化或过滤单元;调节池分区建设,支持分质处理扩展。事故池应独立设泵,并与主系统联锁,确保异常废水100%截留,不混入正常流程。
优化洗涤剂废水预处理流程,本质是将“被动应对”转为“主动调控”。它要求企业不仅关注设备是否运转,更关注每一滴废水是否被处理。通过源头减量、过程、智能协同与管理闭环,完全可以在不大幅增加投入的前提下,显著提升预处理效能,为全流程稳定达标和可持续运营奠定坚实基础。真正的优化,始于细节,成于系统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