洗涤剂生产废水中,高浓度清洗水、低污染冲洗水与特殊排水在污染物种类、浓度及冲击性上差异巨大。若混合处理,不仅大幅增加系统负荷,还易引发泡沫、抑制、污泥膨胀等问题。科学实施分类收集与差异化处理,是提升治理效率、降低运行成本的关键路径。
一、高浓工艺废水:单独收集,预处理
设备清洗、反应釜排空等产生的高浓废水(COD 5000–15,000 mg/L,LAS >200 mg/L)应通过管道汇入高浓调节池或事故池。该类水严禁直接进入生化系统,需先经“微电解+Fenton”或“混凝气浮”破毒除泡,降低LAS与毒性物质浓度;若盐分可控,可考虑小流量进入IC厌氧反应器回收能源,再并入主生化流程。关键在于控制进水节奏,避免瞬时冲击。
二、地面与低浓冲洗水:简化处理,优先回用
车间地面、包装区等冲洗水污染物浓度较低(COD <800 mg/L),且不含高毒性成分,可单独收集后直接进入强化好氧段(如接触氧化或MBR)。因其水质相对稳定,更适合作为中水回用来源——经砂滤+消毒后用于绿化、冲厕或冷却塔补水,实现资源化利用,减少新鲜水取用。
三、含粉体废水:强化固液分离
粉状洗涤剂生产中的洒落料冲洗水含大量4A沸石、碳酸钙、滑石粉等无机颗粒,SS可超1000 mg/L。应在源头设置沉砂池或旋流除砂器,快速去除粗颗粒;后续采用气浮或混凝沉淀,防止细粉体进入生化池造成污泥无机化、沉降性能恶化。分离出的泥渣可评估是否回用于原料或作为一般固废处置。
四、实验室与异常排水:严格管控,禁止直排
研发试制废液、质检清洗水及事故泄漏液成分复杂、风险高,必须设独立收集桶或小型暂存池,严禁接入主排水管网。此类废水应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理,或经小试验证安全后再限量掺入高浓系统。建立台账记录,确保可追溯。
五、初期雨水与杂排水:分流管理
厂区初期雨水可能携带粉尘,建议设置切换阀,前15分钟雨水导入调节池均质后处理,后期清洁雨水直排。生活污水(如洗手间排水)应与生产废水分流,单独进入化粪池或市政管网,避免稀释有效碳源、增加不必要的氮磷负荷。
六、构建分类收集基础设施
分类前提是有完善的管网系统:不同废水使用不同颜色标识管道,高浓管径≥DN100并设防堵弯头;各车间设独立排放口与计量装置;调节池分区隔断,防止交叉混合。同时配备液位计与提升泵联锁,实现自动切换与匀质进水。
七、配套运行管理机制
制定《废水分类排放规程》,明确各岗位排放责任;对高浓排水实行“申请—审批—记录”制度;定期检测各类废水水质,动态调整处理策略。运维人员需能识别不同废水特征,杜绝混排误排。
分类收集不是增加管理负担,而是以“前端精细”换取“后端效率高”。对洗涤剂废水而言,将高浓、低浓、特殊废水各行其道,既能保护生化系统稳定,又能挖掘回用潜力,真正实现“减污、降本、增效”三位一体。治水之道,始于分清来路,成于施策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