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化废水成分复杂、波动性强,含有表面活性剂、香精、防腐剂、油脂及高盐分等特征污染物,单一工艺难以稳定达标。实践中,需根据水质浓度、排放标准与回用需求,组合形成系统化技术路线。以下是当前工程中应用较广的几类典型方案。
一、常规达标型:预处理 + 生化主体 + 深度保障
适用于大多数中小日化企业,目标为满足城镇污水接管或地方直排标准(COD ≤ 50–100 mg/L)。典型流程为:格栅/调节池 → 隔油+气浮(去除LAS与油脂)→ 水解酸化(提升可生化性)→ A/O或SBR好氧生化(降解COD与氨氮)→ 混凝沉淀或BAF(保障出水稳定性)。该方案投资适中、运行成熟,对一般洗护、洗涤类废水适应性强。
二、高浓废水强化型:分质收集 + 厌氧 + 好氧协同
针对含高浓度母液、清洗残液的日化生产(如化妆品、浓缩洗衣液),COD常超5000 mg/L。推荐采用分质处理策略:高浓废水单独收集,经“微电解/Fenton预氧化”破毒后,进入IC或UASB厌氧反应器大幅削减负荷,再与低浓废水混合进入A²/O或MBR好氧段。此方案可降低70%以上好氧能耗,并回收沼气能源,适合有稳定高浓排水的企业。
三、高品质回用型:生化 + 双膜 + 消毒
当企业需将处理水用于冷却、工艺清洗甚水制备前端时,须实现深度净化。主流路径为:强化生化出水 → 多介质过滤 → 超滤(UF)→ 反渗透(RO)→ 紫外/次氯酸钠消毒。UF有效截留胶体与微生物,RO去除溶解性有机物与盐分,产水TDS < 50 mg/L,回用率可达60%–75%。虽投资与运维成本较高,但在水资源紧张区域或绿色工厂建设中具显著价值。
四、低碳节能型:水解酸化 + 厌氧 + 低耗好氧
面向“双碳”目标,部分企业优先选择低能耗路线。采用“水解酸化 + IC厌氧”作为核心,去除80%以上COD并产沼;后续仅设低负荷接触氧化或生物滤池,辅以自然通风曝气。该方案电耗比纯好氧降低40%–60%,污泥产量减少80%,适用于用地宽松、排放标准适中的园区项目。
五、应急与小型项目型:一体化设备集成
对于产能小、场地有限或临时生产点,可采用撬装式一体化设备。常见形式为“A/O-MBBR”或“SBR+砂滤”集成单元,集调节、生化、沉淀于一体,自动化程度高,占地仅为传统工艺1/3。虽抗冲击能力较弱,但通过前端严格分质与限流,仍可满足间歇性生产需求。
六、难降解废水深度处理型:深度氧化 + 吸附耦合
当废水中含大量香精代谢物、硅氧烷或卤代防腐剂,生化尾水TOC或色度持续超标时,需引入深度单元。典型组合包括:臭氧氧化 → 生物活性炭(BAC)滤池,或Fenton氧化 → 粉末活性炭(PAC)吸附。臭氧断链大分子,BAC实现矿化与吸附再生;Fenton快速氧化,PAC捕获中间产物。该方案适用于高标准直排或敏感水域周边企业。
日化废水处理典型方案的价值在于提供可适配的基础框架。企业应基于自身产品特性、排水规律与管理能力,选择“技术可行、经济合理、运维可靠”的组合路径。未来趋势是向模块化、智能化与资源化演进,在确保环保合规的同时,实现节能、节水、降碳的多重目标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