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化废水经预处理后进入生化系统,虽已去除大部分悬浮物和油脂,但仍含有残留表面活性剂、香精、防腐剂及盐分等复杂组分,对微生物群落构成持续挑战。要确保生化单元稳定运行,需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核心事项。
一、防范低浓度毒性物质的慢性抑制
即使LAS、MIT等成分在预处理后浓度较低(如LAS < 10 mg/L),长期累积仍可能抑制硝化菌或破坏菌胶团结构。应定期检测出水急性毒性(如发光菌抑制率)和特征污染物残留,避免“常规指标达标但污泥活性下降”的隐性风险。对高风险产品线排水,建议设置生物毒性在线预警或批次隔离机制。
二、控制营养比例,防止污泥异常
日化废水碳源丰富但氮磷常不足,尤其以表面活性剂为主的清洗废水,C:N:P易严重失衡。若不及时补充氮磷,易导致丝状菌膨胀、污泥松散、SVI升高。应根据进水BOD₅动态调整尿素与磷酸盐投加量,维持C:N:P ≈ 100:5:1,保障菌胶团正常代谢与沉降性能。
三、避免溶解氧(DO)调控失当
好氧段DO并非越高越好。过低(<1.5 mg/L)影响有机物降解与硝化;过高(>5 mg/L)则加剧能耗,并可能诱发Nocardia等泡沫菌滋生,形成棕褐色粘稠泡沫。应结合进水负荷采用变频曝气,维持DO在2–3.5 mg/L区间。缺氧区DO必须严格控制在0.2–0.5 mg/L以下,否则反硝化受阻,总氮难达标。
四、关注污泥龄(SRT)与功能菌群平衡
若系统需脱氮,SRT应≥12天以保障硝化菌留存;若仅去除COD,可缩短至5–8天。盲目延长排泥周期易导致污泥老化,产生浮泥和泡沫;过度排泥则使生物量不足,处理效率下降。应结合MLSS、F/M比及镜检结果综合判断排泥策略,维持活性污泥处于对数生长期末期理想状态。
五、警惕盐分与渗透压冲击
日化废水中Na⁺、Cl⁻、SO₄²⁻等离子浓度高,TDS常超3000 mg/L。高渗透压会抑制微生物酶活性,降低代谢速率。应监控进水电导率,若持续偏高,需评估是否分流部分高盐废水,或通过延长HRT、提高MLSS浓度增强系统耐受性。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高盐废水集中进入。
六、强化泡沫与浮渣管理
生化池表面出现持久性泡沫,往往是LAS残留或污泥老化的信号。白色泡沫多为启动期正常现象;棕褐色、粘稠、难消散的泡沫则提示需检查预处理效果或调整排泥。可采用高压水喷淋、机械刮除或选择性投加生物消泡剂(避免含硅类),防止泡沫覆盖影响DO测量与氧气传递。
七、建立生物相镜检与活性评估机制
定期进行污泥镜检,观察原生动物(如钟虫、楯纤虫)数量与形态,是判断系统健康度的直观手段。同时可测定污泥耗氧速率(OUR)或脱氢酶活性,量化微生物代谢能力。一旦发现轮虫大量出现或OUR显著下降,应提前干预,而非等待COD超标才行动。
日化废水生化处理的稳定性,源于对微生物生存环境的精细呵护。不能仅依赖自动化设备,更需结合水质特性、工艺目标与生物响应,实施动态、、前瞻的管理。唯有将“看得见的数据”与“看不见的菌群”统筹兼顾,方能实现长期效率高、低耗、达标的运行目标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