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涂料废水处理过程中,预处理是决定整个系统能否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。然而,在实际操作中,企业常因经验不足或认知偏差陷入一些常见误区,不仅影响处理效果,还可能导致运行成本上升、系统崩溃或出水超标。以下是涂料废水预处理中典型的误区及其解析:
1. 盲目依赖单一药剂,忽视组合工艺
许多企业认为“加点混凝剂就能解决问题”,过度依赖PAC或PAM,忽视废水的复杂性。事实上,涂料废水中既有悬浮物,又有难降解有机物和色度,仅靠混凝难以解决。若不配合氧化(如Fenton)、气浮或水解酸化等工艺,COD和色度去除率有限,后续生化系统仍面临高负荷冲击。
正确做法:应根据水质特点设计“多级协同”预处理流程,如“Fenton氧化 + 混凝沉淀”或“微电解 + 气浮”,实现污染物的分级去除。
2. 过量投加药剂,追求“快速见效”
为了短时间内看到出水变清,一些操作人员习惯性地加大混凝剂或氧化剂投加量。这种做法虽能暂时改善外观,但会导致:
药剂浪费,运行成本飙升;
产生大量污泥(如铁泥、铝泥),增加危废处置压力;
残留药剂(如Fe²⁺、H₂O₂)进入生化系统,抑制微生物活性;
出水盐分升高,影响回用或膜系统运行。
正确做法:通过小试实验确定理想投加量,采用自动加药系统根据水质动态调节,做到“投加、适量为止”。
3. 忽视pH控制,影响反应效率
pH是决定化学反应效果的核心参数。例如:
Fenton氧化必须在pH 3~4的酸性条件下进行,若pH偏高,·OH自由基生成率大幅下降;
混凝过程也有理想pH范围(PAC为6.5~8.5),偏离则絮体细小、沉降差。
但不少企业未安装pH在线仪表,仅凭经验调节,导致反应不完全或药剂浪费。
正确做法:在关键工艺段(如Fenton、混凝)设置pH自动控制系统,实现加酸加碱的闭环反馈,确保反应条件稳定。
4. 将高浓废液直接排入综合废水系统
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设备清洗液、产品切换废液等高浓度废液,COD可达数万mg/L,若未分类收集而直接排入调节池,会造成瞬时负荷剧增,冲击整个处理系统,导致生化污泥中毒、系统瘫痪。
正确做法:实行源头分类、分质收集,高浓废液单独储存,通过计量泵小流量、连续注入主系统,避免冲击。
5. 调节池仅作储水用,缺乏均质功能
调节池不仅是储水设施,更承担着均质均量、缓冲冲击的重要功能。但部分企业调节池容积不足,或未设搅拌装置,导致废水在池内分层、沉淀,出水水质波动大,影响后续处理稳定性。
正确做法:调节池停留时间应不少于8~12小时,配备空气或机械搅拌,确保水质均匀;有条件时可设置pH在线监测,实现初步调控。
6. 忽略预处理对生化系统的影响
预处理的目的是为生化系统“保驾护航”,但一些企业只关注预处理出水COD是否降低,却忽视其对微生物的潜在毒性。例如:
Fenton氧化后未充分去除残余H₂O₂,进入生化池会杀死菌种;
混凝未沉淀,絮体进入生化系统会包裹污泥,影响传质;
盐分过高未稀释或脱盐,导致微生物脱水死亡。
正确做法:预处理出水应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估,必要时增加过渡段(如水解酸化)或补充营养盐,确保生化系统健康运行。
7. 认为“预处理越强越好”,过度氧化
有些企业误以为氧化越越好,盲目提高H₂O₂投加量或延长反应时间,结果将有机物矿化为CO₂,虽降低了COD,但也破坏了可生化性(BOD趋近于0),反而不利于后续生化处理。
正确做法:深度氧化应以“破环断链、提高B/C比”为目标,而非追求COD低值。适度氧化即可,保留部分可降解有机物供微生物利用。
8. 忽视污泥与废渣的后续处置
预处理产生的污泥(如混凝污泥、铁泥)往往含有重金属、有机毒物,属于危险废物,需合规处置。但部分企业将其随意堆放或外运倾倒,存在环境风险和法律隐患。
正确做法:建立危废管理台账,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理,并定期检测污泥成分,优化工艺减少产泥量。
涂料废水预处理不是简单的“加药—沉淀”操作,而是一项需要科学设计、精细管理的技术工程。避免上述误区,关键在于树立“系统思维”:从源头控制到过程优化,从药剂选择到末端衔接,每一个环节都需严谨对待。唯有如此,才能真正发挥预处理的“清道夫”作用,为后续处理打下坚实基础,实现稳定达标与可持续运行。
作者声明:作品含AI生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