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化废水预处理是整个处理流程的“头道关卡”,其运行效果直接影响后续生化系统的稳定性和出水水质。在实际运行中,常会遇到以下几类典型问题:
1. 除油效果不佳,乳化油难去除
问题表现:气浮或沉淀后出水仍浑浊、有油花,或后续生化系统出现大量浮渣、泡沫。
原因分析:
废水中乳化程度高,表面活性剂(LAS)稳定了油水乳液。
混凝剂(PAC)或破乳剂选择不当或投加量不足,未能有效破坏乳化状态。
气浮系统溶气效率低、释放器堵塞,产生的气泡过大,无法有效粘附油滴。
隔油池停留时间不足或未及时清渣。
2. 混凝效果差,絮体细小或上浮
问题表现:絮体细小、松散,沉淀池出水浑浊或气浮刮渣量少。
原因分析:
pH值不适宜:混凝剂(如PAC)在理想pH范围(通常6-8)外效果差。
药剂投加不当:PAC或PAM投加量不足,或PAM类型(阴/阳/非离子)选择错误。
混合不充分:快速混合区搅拌强度不够,或慢速絮凝区搅拌过强打碎了已形成的絮体。
水质波动大:进水COD或SS浓度突变,未及时调整药剂投加量。
3. 预处理后B/C比提升不明显
问题表现:即使经过微电解或Fenton等氧化预处理,生化系统启动慢或处理效率低。
原因分析:
氧化强度不足(如H₂O₂投加量少、反应时间短),未能有效开环断链。
氧化过度,将有机物矿化为CO₂,或产生更多难降解中间产物,反而降低了可生化性。
废水本身含有高浓度的难降解物(如某些聚合物、螯合剂),常规预处理难以奏效。
4. 设备堵塞与腐蚀
问题表现:管道、泵、加药管、气浮释放器、格栅等频繁堵塞;设备(尤其碳钢)腐蚀严重。
原因分析:
废水中含有纤维、包装残渣等大颗粒物,格栅拦截不。
混凝产生的絮体或Fenton产生的铁泥在管道和设备中沉积。
日化废水常呈酸性或含有腐蚀性物质,设备材质(如未用304/316不锈钢或FRP)不耐腐蚀。
5. 污泥产量大且难处理
问题表现:产生大量化学污泥(如Fenton铁泥、混凝污泥),含水率高,脱水困难,处置成本高昂。
原因分析:
过度依赖化学处理(如过量Fenton氧化或混凝),产生大量无机污泥。
污泥脱水设备(如压滤机)选型不当或运行参数不佳,脱水效果差。
未对污泥进行分类管理,混合了不同性质的污泥,增加处理难度。
6. 运行成本过高
问题表现:药剂费(PAC、PAM、H₂O₂、酸碱)、电费(气浮、搅拌)、污泥处置费居高不下。
原因分析:
药剂投加未根据水质实时调整,存在浪费。
设备(如风机、水泵)未采用变频控制,能耗高。
工艺选择不当,如对可生化性尚可的废水也采用高成本的深度氧化。
7. 系统抗冲击能力差
问题表现:当生产班次切换或排放高浓度废水时,预处理出水水质急剧恶化,冲击后续生化系统。
原因分析:
调节池容积不足或搅拌失效,无法实现有效的均质均量。
缺乏在线监测和预警系统,无法及时发现进水异常。
这些问题往往相互关联。例如,除油不佳会导致生化系统问题,而生化系统崩溃又会反噬整个系统。解决之道在于系统性思维:从源头控制、选型、精细化运行到有效维护,环环相扣,才能确保预处理环节效率高、稳定、经济地运行。
作者声明:作品含AI生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