涂料废水因其成分复杂、污染物浓度高、可生化性差(B/C比低)、水质水量波动大等特点,预处理环节至关重要。优化预处理方法的目标是有效破环难降解结构、降低毒性、提高可生化性、去除悬浮物和胶体,为后续生化处理创造良好条件。以下是针对不同废水特性的优化策略:
一、 核心优化方向:针对不同来源废水“量身定制”
涂料废水主要来源于三类,需采取不同的预处理侧重:
以树脂合成废水为主(高浓度、高毒性):
优化策略:强化化学氧化,破解稳定结构。
铁碳微电解 + 芬顿氧化(Fenton)联用。铁碳微电解 + 芬顿氧化(Fenton)联用。
铁碳微电解:在酸性(pH=2-3)条件下,形成无数微型原电池。铁(阳)释放Fe²⁺和电子,碳(阴)产生氢原子(H·)。电子和H·能有效攻击苯环、杂环等稳定化学键,使其开环断裂,大幅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(B/C比可从<0.2提升至0.35以上),同时去除30%-40%的COD。
芬顿氧化:利用微电解产生的Fe²⁺作为催化剂,投加H₂O₂,反应生成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(·OH)。·OH能无选择性地氧化残留的难降解有机物,进一步降低COD并消除生物毒性。此组合能将COD从数万甚至十几万mg/L降至数千mg/L。
优化点:确保微电解填料的活性和更新,控制反应pH和停留时间,控制H₂O₂和Fe²⁺的投加比例,避免过量药剂造成二次污染。
以设备清洗废水为主(高悬浮物、高胶体):
优化策略:强化物化絮凝,优先去除SS。
核心技术:混凝沉淀 + 铁碳微电解。
混凝沉淀:这是关键的前置步骤。先通过格栅去除大颗粒,再投加混凝剂(如PAC,聚合氯化铝)和助凝剂(如PAM,聚丙烯酰胺)。PAC水解产生的带正电荷的[Al(OH)₃]ₙ胶体能中和废水中带负电荷的胶体颗粒(如树脂、颜料)的电荷,PAM则通过“架桥”作用将脱稳的颗粒聚集形成大而密实的絮体,通过沉淀去除。
效能:SS去除率可达90%以上,同时去除20%-30%的COD,显著减轻后续工艺的负荷。
后续:混凝沉淀后的上清液再进入铁碳微电解等工艺,处理效率更高,避免了胶体对微电解填料的钝化。
优化点:进行小试(烧杯试验)确定理想的PAC/PAM种类、投加量和pH值。优化沉淀池设计,保证絮体有效沉降。
低浓度杂排水为主或混合废水:
优化策略:简化流程,注重均质调节。
核心技术:格栅 + 调节池 + 事故池。
调节池:核心是均质均量。由于涂料生产多为间歇式,废水水质水量波动剧烈(“脉冲式”排放)。调节池能有效缓冲冲击负荷,使进入后续处理系统的水质水量保持相对稳定,保护生化系统。
事故池:对于高浓度废水的意外排放,应设有独立的事故池进行暂时储存,再缓慢、分批泵入系统处理,避免系统崩溃。
优化点:保证足够的调节池容积(通常为日处理量的6-10倍),并配备搅拌和pH调节设施。
二、 预处理工艺优化的通用原则
分质收集与分流处理:从源头上将高浓度废水(如树脂合成废水、设备清洗浓水)与低浓度废水(如生活污水、设备清洗后期清水)分开收集。高浓废水单独进行强化预处理,低浓废水可直接进入生化系统或与处理后的浓水混合。这能显著降低整体处理成本和难度。
pH值的调控:铁碳微电解和芬顿氧化等工艺对pH值要求严格。需配备自动pH调节系统,确保反应在理想pH范围内进行。
药剂投加的自动化与化:采用计量泵和在线监测仪表(如ORP、COD仪),实现混凝剂、氧化剂等药剂的自动、投加,避免浪费和二次污染。
污泥处理的优化:预处理会产生大量化学污泥(含铁泥、铝泥等)。需配套污泥浓缩和脱水设备(如板框压滤机),并妥善处理处置,避免二次污染。
三、 新兴或替代技术探索
臭氧氧化:可作为芬顿氧化的替代或补充,无需调节pH,不产生铁泥,但运行成本较高。适用于对出水色度要求高的场合。
电化学氧化:通过外加电流直接氧化或间接生成氧化剂降解污染物,设备紧凑,易于自动化,但电成本和能耗是主要制约因素。
总结
优化涂料废水预处理的核心在于“因水制宜”。对于高毒性废水,应强化铁碳微电解+芬顿氧化来破解结构、提高可生化性;对于高悬浮物废水,应前置混凝沉淀以去除SS和胶体;对于所有类型,均质调节都是稳定系统的关键。通过分质收集、控制和效率高的设备,可以构建一个稳定、效率高、经济的预处理单元,为整个废水处理系统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。